橋梁改建部分, 整體景觀以“琴瑟和鳴”作為設計概念主題,透過結合中正橋新橋及川端橋的風華再現、相互呼應, 造型配合道路線型架構,以畫過天際的柔美弧線拱橋作為此區地景特色,透過自然的涼風吹拂而過鋼索,猶如一條條的琴弦演奏著樂章,重新定義昔日“網溪泛月”的美景。另依雙北橋梁「南橋北管、東橋西管」分工原則由臺北市政府主辦改建與後續管養,本府配合籌編分擔經費與取得永和端用地。
新中正橋主線已於113年3月16日雙向通車,水源快速道路(新北市往臺北市方向)匝道已於113年11月17日開放通行。目前刻正進行川端橋復舊作業。
車道需求與配置
車道需求:
依據交通量,僅晨峰時段新北市往臺北市需4車道,其餘時段現況車道數皆可滿足需求。
臺北市端重慶南路三段受限兩側既有房舍,路權寬僅30m,且須設置至少3.5m以上人行道,剩餘寬度僅可布設雙向各3車道。新北市端永和路同樣受限兩側既有房舍無足夠拓寬空間,僅可維持現況雙向各3車道。
考量交通量需求與兩市既有道路空間受限,新橋將維持現況車道數配置,晨峰採調撥車道方式辦理,並適度增加車道寬度。
車道配置:
主橋與臺北市端原則採快慢車實體分隔,雙向各3快車道+1機慢車道;新北市端配合暫不改建,維持現況2快車道+1混合車道。
快車道考量公車行駛需求,車道寬為3.25m;機車道考量交通量大,為供機車並行空間,車道為3.0m。
交通動線
台北端交通動線:
橋上將採汽、機車實體分隔方式布設,並在水快匝道交會處採立體交叉。
考量淨高限制,最外側人行及自行車道與機車專用道行駛於下層處,淨高為2.5m。
主線與水快匝道行駛於上層,並於0K+730處形成同一平面,以利後續銜接新北端匝道。
新北端交通動線:
新北市政府考量中正橋於新北市端之引道及新北環快匝道甫興建完成,避免公帑浪費,故維持既有平面交織動線,包括往新北市方向之堤外匝道、新北環快匝道,與往臺北市方向之光復街匝道,並保留原來各匝道之汽、機車混合模式。
水快匝道動線及機車、人行自行車道動線圖
橋上人行及自行車道動線
新橋兩側為通勤用之人行及自行車道,寬度3m。
中正橋(川端橋)橋上主要供人行徒步及自行車牽引用途,橋面全寬6m,淨寬5.2m。
新橋上游側與中正橋(川端橋)間於雙北兩端皆有牽引道相接,並可銜接至東側高灘地河濱公園。
新橋下游側,於台北市端以牽引道銜接至西側高灘地河濱公園,新北市端則維持現狀,詳見下頁說明。
東、西側牽引道因位於河川公地區域,受水利法相關規定限制,且現況腹地有限,無法設置適當連結通道,將利用高灘地河濱公園進行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