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江大橋

主旨 淡江大橋
發佈單位 用地科 聯絡人 邱友文
聯絡單位 用地科 連絡電話 02-86871266#5109
區域 跨區 類型 橋梁
狀態 辦理中案件
相關連結
計畫緣起
本計畫位置位於淡水河口,路線規劃起點為台61甲線(2k 146),沿臨港大道、北堤濕地邊界跨淡水河後沿沙崙路,終點位於沙崙路1段(8k 165),全長約6,019公尺,橋面路寬44~55公尺,配置包含雙向4快車道、機車道、人行道及自行車道,並預留大眾運輸(八里輕軌)共構空間,以串聯淡水河兩岸,健全北部交通路網,本案目前由交通部公路局委外辦理,其環境差異分析報告於102年6月19日通過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評大會審查,於103年1月15日獲行政院核定建設計畫。


近年來隨著淡水、八里及北海岸地區之蓬勃發展,漁人碼頭與十三行博物館等旅遊休憩景點的完工、淡海新市鎮的日益開發、臺北港的落成啟用與臺北港特定區的規劃實施,所引進的人車需求已逐年成長,須提供更為便捷的聯外交通系統方能紓解,且臺2線竹圍段及關渡大橋亦有交通壅塞問題亟待解決;再者日本311震災後,顯示核安疏散範圍應遠大於現行之5公里半徑,因此連接淡水河口兩岸之淡江大橋尤顯示其重要性。其預期效益如下:

1.淡水八里間縮短15公里路程,尖峰時段可節省25分鐘。
2.分擔淡水及北海岸車流,改善臺2線交通。
3.擴大臺北港發展腹地,刺激北部濱海遊憩活動。
4.做為淡海新市鎮之主要聯外走廊。
5.串聯桃園航空城、臺北港及北海岸,形成國際觀光軸線。
6.提供北海岸核電廠逃生路徑。
7.創造就業機會與龐大觀光收入,進而促進整個北海岸地區的繁榮發展。
工程簡介
本案道路工程共分三標案推動:        
(1)第一標(銜接段):八里區臨港大道段臺61(甲)線高架橋工程,長0.46公里,105年11月完工。
(2)第二標(引橋段):八里臨港大道與淡水沙崙路連絡道路工程,長3.56公里,111年1月完工。
(3)第三標(主橋段):長2公里(主橋0.92公里)、橋寬約44~51公尺不等寬之為單塔不對稱斜張橋,該橋連接淡水河口兩岸,縮短淡水至八里15公里路程,預期尖峰可節省25分鐘,分擔臺2線車流,改善竹圍段及關渡大橋壅塞,成為淡海新市鎮主要聯外廊道,提升交通便利性。108年2月開工,本案預計114年12月完工、115年3月通車。






 
影音
地圖
淡江大橋
邱友文
02-86871266#5109
辦理中案件
本計畫位置位於淡水河口,路線規劃起點為台61甲線(2k 146),沿臨港大道、北堤濕地邊界跨淡水河後沿沙崙路,終點位於沙崙路1段(8k 165),全長約6,019公尺,橋面路寬44~55公尺,配置包含雙向4快車道、機車道、人行道及自行車道,並預留大眾運輸(八里輕軌)共構空間,以串聯淡水河兩岸,健全北部交通路網,本案目前由交通部公路局委外辦理,其環境差異分析報告於102年6月19日通過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評大會審查,於103年1月15日獲行政院核定建設計畫。


近年來隨著淡水、八里及北海岸地區之蓬勃發展,漁人碼頭與十三行博物館等旅遊休憩景點的完工、淡海新市鎮的日益開發、臺北港的落成啟用與臺北港特定區的規劃實施,所引進的人車需求已逐年成長,須提供更為便捷的聯外交通系統方能紓解,且臺2線竹圍段及關渡大橋亦有交通壅塞問題亟待解決;再者日本311震災後,顯示核安疏散範圍應遠大於現行之5公里半徑,因此連接淡水河口兩岸之淡江大橋尤顯示其重要性。其預期效益如下:

1.淡水八里間縮短15公里路程,尖峰時段可節省25分鐘。
2.分擔淡水及北海岸車流,改善臺2線交通。
3.擴大臺北港發展腹地,刺激北部濱海遊憩活動。
4.做為淡海新市鎮之主要聯外走廊。
5.串聯桃園航空城、臺北港及北海岸,形成國際觀光軸線。
6.提供北海岸核電廠逃生路徑。
7.創造就業機會與龐大觀光收入,進而促進整個北海岸地區的繁榮發展。
本案道路工程共分三標案推動:        
(1)第一標(銜接段):八里區臨港大道段臺61(甲)線高架橋工程,長0.46公里,105年11月完工。
(2)第二標(引橋段):八里臨港大道與淡水沙崙路連絡道路工程,長3.56公里,111年1月完工。
(3)第三標(主橋段):長2公里(主橋0.92公里)、橋寬約44~51公尺不等寬之為單塔不對稱斜張橋,該橋連接淡水河口兩岸,縮短淡水至八里15公里路程,預期尖峰可節省25分鐘,分擔臺2線車流,改善竹圍段及關渡大橋壅塞,成為淡海新市鎮主要聯外廊道,提升交通便利性。108年2月開工,本案預計114年12月完工、115年3月通車。